| 廣告聯系 | 簡體版 | 手機版 | 微信 | 微博 | 搜索:
歡迎您 游客 | 登錄 | 免費注冊 | 忘記了密碼 |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

首頁

溫哥華資訊

溫哥華地產

溫哥華教育

溫哥華財稅

新移民/招聘

黃頁/二手

旅游

我真的很討厭這種"東亞式安慰人"


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,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... 圖標,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,謝謝!
前幾天發了一篇剛回荷蘭身體和精神狀態都不是很好,本來也不是什麼求安慰更不是求建議貼,只是單純update一下近況和抒發自己的感受。但我發現有一種類型的評論真的很典型:“既然在國外了就要調整自己,別內耗別那麼敏感”“無論在哪生活都得適應環境”。其實這類評論倒不見得有什麼惡意,但這類評論讓我想到了那種典型東亞式看似是在安慰人,但實際上看不見你情緒、只想教育你、讓你反思自己的行為,也從來不承認你情緒的正當性。


最近”被看見“這個詞總是被人們頻繁使用,其實“被看見”包含的很主要的一個要素就是自己的情緒被看見和接住。很簡單,承認別人的情緒並且保持理解與支持就已經能達到“被看見”的標准,很簡單的一句“我懂你”“你的感受太正常了”。但我發現在東亞環境下,這種承認你的情緒都是一種奢侈。而且更甚的是,在一個不被鼓勵表達情緒的社會,你表達了,別人的反應仿佛你的情緒是不合理的,你應該把情緒收回去,你有情緒就是你不夠強大的體現,基本全是這套邏輯。你一旦表現出脆弱或者敏感,就會立刻有人跳出來告訴你“別想太多“你得學會適應”。這些話看似是勸慰,但實際上是一種否定,它否定了你此刻的感受,也否定了你有權利去經歷這些感受的事實。

而且看似“別內耗”“適應環境”是一種解決方案,但其實解決方案和表達情緒根本不沖突,你怎麼就assume別人表達情緒難道不知道適應環境?因為這根本就是兩個系統的事兒,就算我適應環境也不耽誤我擁有情緒對吧。所以在我看來這種話既不具備情緒價值也不具備實用價值,純屬廢話。


還有一種邏輯,有的人自己經歷過同樣的情緒或者痛苦,反而卻對別人的情緒很冷漠,因為他們的邏輯是“我當時都挺過來了”“我可沒有你這麼敏感”,所以你現在這些情緒就是矯情、給我憋回去。這種態度本質上是一種情緒內卷,一代代也都是這麼過來的。既然我當年被要求壓抑情緒,那我就已經習慣並認可這種邏輯了,殊不知很多人自認為堅強,只不過是自己的創傷從來沒被正視過。

所以這也就是為什麼在一個不被鼓勵表達情緒、情緒羞恥的地方,可能當你和別人談論情緒時,談論完感覺更憋屈了,心情更糟糕了,我這篇並不是針對這類評論哈,而真的是從小到大這類話聽的太多了,現在已經非常敏銳地察覺並屏蔽這類話。不能看見且接住彼此的情緒,也是你處在假性親密關系中的證明。同樣能否看見你的情緒,也是dating中很好的篩選機制。


還有那種動不動就指責別人太敏感的,我真的不會和這類人做朋友,我最討厭別人對我說這句話:你太敏感了 大多數人表達情緒的時候,也並不是需要任何解決方案,如果需要解決方案那說的就是事情了,所以更不需要你給那些看似是解決方案的無用之話。


也希望越來越多人認識到,你的情緒本來就有正當性,不需要誰來審判。

這也是我為什麼做情感咨詢,因為我覺得你的情緒值得被看見。


覺得新聞不錯,請點個贊吧    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,我來說幾句
注:
  •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,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!
  • 猜您喜歡:
    您可能也喜歡:
    我來說兩句:
    評論:
    安全校驗碼:
  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
    The Captcha image
    Terms & Conditions    Privacy Policy    Political ADs    Activities Agreement    Contact Us    Sitemap    

   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

    頁面生成: 0.0327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.0037 秒